
发布时间: Thu Sep 30 00:00:00 CST 2010 供稿人:江平
红松的这本《铸造公信力》真实地反映了北京仲裁委员会十五年来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也真实地反映了红松这十五年来为这一发展历程所付出的心血和汗水。
比起十五年前仲裁法通过的时候,人们更加认识到仲裁作为民事纠纷解决机制的重要性。我们即将通过人民调解法,调解、仲裁、诉讼构成了数量极其巨大的民事纠纷的解决机制中三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互为依赖,互相补充。
比起十五年前仲裁法通过的时候,人们更加认识到仲裁的生命力就在于它的民间性,就在于它和行政机关没有任何隶属性。至今仍然有人强调仲裁制度的行政性,否认它的民间性,认为仲裁的权威性是来自它的行政性(公权力)而不是来自它的民间性(私权利)。但是我们不能忘记国家之所以赋予仲裁裁决的权威性恰恰是因为它的公正性,而只有民间性才能保障其公正性,强调其行政性恰恰削弱了其公正性。红松在她的文章中多次坚持了仲裁法的这个理念毫不动摇。
比起十五年前仲裁法通过的时候,人们更加认识到只有不断地改革才是推动仲裁制度不断前进的动力。仲裁法通过之后,中国大地上仲裁委员会如雨后春笋,遍地开花。国务院法制办为了规范仲裁活动搞了个示范的仲裁规则,大家都照此办理。要改革前进就必须要突破这些示范的规则,能不能突破这些规则,敢不敢突破这些规则就成了改革面临的第一个障碍。北京仲裁委员会大胆地突破了这些限制,制订并不断修改了具有自己特色的北京仲裁委员会仲裁规则,这一点应当归功于红松的远见和务实的精神。制度是服从于人的需要,当人的需要变化时,制度也必须随之变化。
十五年来我一直担任北京仲裁委员会主任,红松一直担任秘书长。我充分相信她的事业心和才干。事业心就是以仲裁为其终身献身的事业,全身心地扑到这个事业上,义无反顾。才干就是对所献身的这一事业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和远景,这些办法和远景也表现在这本书所收集的文章中。在她的文集即将出版发行之际,以此为序,谨推荐于读者!
江平
2010年7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