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布时间: Sun May 11 19:32:33 CST 2025
2025年5月8日下午,由北京仲裁委员会/北京国际仲裁院(以下称“北仲”)、北京市律师协会、中国政法大学联合发起的第二届仲裁文化推广月盛大开幕。北仲主任郭卫、北京市律师协会副会长张丽霞、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刘艳红出席并致开幕辞,北仲秘书长姜丽丽主持。
开幕致辞
郭卫表示,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施行30周年,也是北仲成立30周年。经过三十年的发展,中国仲裁已成为国际商事争议解决领域的重要力量,北仲也成长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仲裁机构。就在5月7日,“北京国际仲裁之夜”成功举办,国际商事仲裁中心(北京)实体平台正式启用。这一盛事不仅全面展现了北京推进国际商事仲裁中心建设的阶段性成果,更向世界传递了中国仲裁的开放包容与专业实力。根据最新发布的《2025年国际仲裁调查报告》,北京在全球最受欢迎仲裁地排名中再创新高,首次跻身全球第四。北京既厚植东方文化底蕴,又具备全球创新活力,未来,北仲将继续以“立足北京、服务全球”为宗旨,以服务国家战略为己任,全力支持国际商事仲裁中心建设,助力北京打造国际商事仲裁“新高地”。
张丽霞表示,30年来,仲裁事业蓬勃发展离不开以专业为纽带、以公平为底色的法律职业共同体。仲裁不仅是争议解决的方式,更是一种以契约精神为核心的文化符号,以信任为基础的文化生态。今天我们发布报告,研讨文化,对接规则,正是为了凝聚共识,传递信任。法治兴则国家兴,仲裁强则商业荣,北京律师群体将以更大的热情投身仲裁事业,与社会各界并肩同行,让仲裁文化如春风化雨,为建设国际商事争议解决的首选地,打造法治中国首善之区贡献仲裁力量。
刘艳红表示,中国的现代仲裁制度从无到有、从发源本土到全球参与,已然成为法治化营商环境的重要基石,中国商事仲裁的国际影响力和公信力也在不断提升。中国政法大学长期以来以服务国家涉外法治建设为导向,致力于推动与国际接轨的仲裁理论构建和实践创新。她强调,仲裁文化推广月作为推广先进仲裁理念、探索仲裁发展新路径的高质量平台,将进一步以更丰富多元的活动内容、更具深度的学术研讨和更广泛的社会参与,进一步激发仲裁文化创新活力,助力构建开放包容、协同发展的仲裁文化新生态。
报告发布
《中国商事仲裁年度观察(2025)》
《中国商事仲裁年度观察(2025)》作者、汇仲北京办公室管理合伙人杨雪瑜发布了《中国商事仲裁年度观察(2025)》。北京市第四中级人民法院法官李冬梅、金杜律师事务所争议解决部管理合伙人黄滔进行点评,北仲副秘书长陈福勇主持。
发言嘉宾围绕我国仲裁制度在立法完善、国际仲裁中心建设、仲裁国际化、仲裁程序创新及数智化转型、仲裁司法审查的最新发展等行业热点问题并结合自身的实践经验分享了各自的观点。
《中国商事调解年度观察(2025)》
《中国商事调解年度观察(2025)》作者、北京市君都律师事务所律师许捷发布了《中国商事调解年度观察(2025)》。中国贸促会调解中心副秘书长王芳、中央财经大学国际法教研室主任沈健进行点评,商务部条约法律司二级巡视员温先涛主持。
发言嘉宾分别围绕商事调解的制度和文化发展、商事调解与商事仲裁的关系、商事调解制度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等展开深入探讨,并针对完善商事调解立法体系、培育优质商事调解机构、提高商事调解的专业性和规范性等提出前瞻性建议。
《调仲对接快速程序规则》解读
北仲立案室负责人王瑞华围绕《调仲对接快速程序规则》涵盖的调仲对接、减负惠企、绿色仲裁、程序灵活、诚信务实、促进履行6大核心要点进行了深入解读。本次解读旨在为仲裁用户答疑解惑,为当事人适用调仲对接创新机制提供详实的操作指引,从而实现纠纷解决的高效性与灵活性,为多元解纷实践注入新动能。
圆桌座谈
仲裁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圆桌座谈作为开幕式的焦点环节由姜丽丽担任主持。司法部公共法律服务管理局原二级巡视员石海、中国政法大学罗马法与意大利法研究中心名誉主任费安玲、中国海事仲裁委员会副秘书长兼仲裁院副院长杨帆、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仲裁研究所副主任粟撒、新加坡国际仲裁中心中国区主任张寸渊、香港国际仲裁中心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章曦参与座谈。
座谈嘉宾从各自不同的职业背景以及所经历的仲裁行业不同的发展阶段出发,分享了对于仲裁文化外延和内涵的理解以及对于仲裁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展望。(嘉宾发言将陆续刊发,敬请关注)
2024年,时值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颁布三十周年之际,北仲与北京市律师协会发起并成功举办了首届仲裁文化推广月,通过18场丰富、专业的活动,宣传仲裁制度、研讨仲裁理念、推广仲裁文化,受到社会广泛认可与关注。
第二届仲裁文化推广月于5月8日盛大启幕。开幕式暨发布会作为系列活动的重要开篇,汇聚了各界专家的智慧与经验,为仲裁事业发展注入了新的动能。本届仲裁文化推广月将持续至6月8日,北仲将秉持开放协作理念,与各行业深化合作,深度挖掘仲裁在多元纠纷解决机制中的独特价值,以创新形式推动仲裁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提升公众对仲裁制度的认知水平与信任,助力仲裁事业迈向新高度。